搶跑蹭飯綜藝模式,《親愛的,來吃飯》用日常蔬食開啟人生百態(tài)

2019-12-31 05:24來源:據(jù)說娛樂 分類: 綜藝收藏
東方衛(wèi)視《親愛的,來吃飯》以"蹭飯"為線索創(chuàng)新?lián)屌苊朗尘C藝品類,通過邀請賈乃亮、王祖藍化身蹭飯團團長穿梭在各個城市的街道里弄之間,尋找普通百姓家庭完成蹭飯任務,將當代中國社會家庭圖景呈現(xiàn)出來,用愛與溫情傳遞出家庭價值的溫暖和美好,開啟一次治愈之旅。

文|夕姐

有一種幸福,叫回家吃飯?!睂τ诂F(xiàn)代都市人來說,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,回家吃飯變成了一種奢侈。

基于這一現(xiàn)實觀察,東方衛(wèi)視12月28日開播的《親愛的,來吃飯》首次將普通家庭的飯桌作為核心,通過明星在街頭巷弄的尋找,深入普通家庭蹭飯,喚起人們對家庭溫情的感受與體悟,每個平凡的家庭背后,是當代中國社會圖景最真實也是最具人情味的一次呈現(xiàn),生活百態(tài)中完成對都市人心靈的治愈。

搶跑蹭飯綜藝模式,《親愛的,來吃飯》用日常蔬食開啟人生百態(tài)

作為首檔都市觀察類美食紀實綜藝,節(jié)目首創(chuàng)了蹭飯綜藝模式,讓東方衛(wèi)視在美食綜藝賽道上再次開辟出新的路徑。

節(jié)目將傳統(tǒng)美食節(jié)目進行翻新,用紀實的手段截取當代中國家庭最溫情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橫截面,展示出一個變化中卻溫暖依舊的中國式家庭的生活樣貌,一組組奮斗中的中國家庭的日常,通過一道道家常菜被傳遞出來,是一次平淡卻又極具力量的書寫,這是節(jié)目動人的地方,也是價值所在。

蹭飯之旅中揭開都市人的生活百態(tài)

餐桌是中國人家庭最核心的象征,無論是日常還是年節(jié),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一頓飯是最不能被替代的儀式。

《親愛的,來吃飯》看重和聚焦的正在于此,由明星組成的蹭飯小分隊,隨機進入到普通的家庭當中,與他們一起吃上一頓家常晚飯。而看似尋常的背后,恰恰連接的是各不相同的生活狀態(tài)。

搶跑蹭飯綜藝模式,《親愛的,來吃飯》用日常蔬食開啟人生百態(tài)

第一期當中,賈乃亮和孫藝洲組成的第一組蹭飯小分隊,來到的是一個平凡卻又溫暖的四口之家。

丈夫做大廚、妻子擺地攤,擁有一雙兒女的曹姐一家,是外地人來到上海打拼,且通過自己的努力立足的典型代表,由于工作時間完全錯開,夫妻二人甚至一天都很難碰上一面,一家四口坐在一起吃一頓晚飯,成為了很難得一件事。

節(jié)目組的到來,讓一家人吃上了一頓久違的家庭大餐。看似清苦的背后,是這一對夫妻為了家人能夠過上更好的日子而不斷付出的努力,彼此之間更多是默契而不是怨言,學習很好的大兒子已經(jīng)上了大學,這是回報之后的幸福。

搶跑蹭飯綜藝模式,《親愛的,來吃飯》用日常蔬食開啟人生百態(tài)

王祖藍和范湉湉組成的蹭飯小分隊來到的則是一個中法結合的家庭,法國魔術師喬尼和他的中國妻子在上海已經(jīng)定居了十多年,有了兩個可愛的混血寶寶,兩個人一路走來經(jīng)歷了不少坎坷,而中國岳母一直在背后默默對這個家在支持,讓這個跨國家庭因和諧和彼此的理解與照顧而多了更多的幸福感。

藝人們的蹭飯之旅,實際上也描繪了當代中國都市人生活圖景,每個家庭都有著自己不同的背景、故事和模式,但共同之處就在于,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家庭幸福而努力奮斗。

搶跑蹭飯綜藝模式,《親愛的,來吃飯》用日常蔬食開啟人生百態(tài)

快速變遷的社會生活,讓家的概念變得和以往有很多不同,數(shù)據(jù)統(tǒng)計,有50%的上海白領,每天是沒有辦法回家吃飯的,而都市里“家”的概念,對于獨自打拼的人們來說也很難去準確定義。

家庭模式更加多元的當下,人們對家的渴望和歸屬實際上從來沒有發(fā)生變化,通過一頓家庭晚餐,重新凝聚人們對于家、對于家庭情感的共識,或許這正是《親愛的,來吃飯》能夠引發(fā)共鳴的魅力所在,也是節(jié)目的價值源泉。

家常食物里深藏家庭人情的厚重與溫暖

相比飯店里的食物,家常菜往往才是讓人們最掛念的味道,因為里面滿滿充斥的都是家的味道,是任何美食所無法代替的。

《親愛的,來吃飯》以食物為主要表現(xiàn)的元素和對象,但與傳統(tǒng)的美食節(jié)目所不同的是,節(jié)目讓每家每戶的日常食物登上了屏幕,實際上每一道菜背后蘊藏的都是家庭人情的厚重與溫暖,看似簡單平常,卻有著無法被替代的意義。

搶跑蹭飯綜藝模式,《親愛的,來吃飯》用日常蔬食開啟人生百態(tài)

為了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,1993年就來上海打拼的曹姐經(jīng)營著各種地攤小生意,從小雜貨到榨汁機再到烤羊肉串的木炭,家里的擺攤工具見證著曹姐辛勤努力的軌跡。

盡管丈夫是大廚,但一家人也好久沒有吃上一頓家庭大餐,油爆大蝦、油醬毛蟹、蔥烤大排……省吃儉用的一家為蹭飯小分隊拿出了豐盛的一餐,留一塊自己最喜歡的大排到明天吃,是曹姐最質樸最可愛的愿望。

搶跑蹭飯綜藝模式,《親愛的,來吃飯》用日常蔬食開啟人生百態(tài)

中西合璧的喬尼一家,平時岳母會經(jīng)常為他們準備好晚餐,在飯桌上,既有家常的西紅柿炒雞蛋,也有喬尼烹飪的專業(yè)級別的牛排,體現(xiàn)出的是中西文化的融合,更是一家人之間打破文化和地域的隔閡,不斷朝著幸福而努力的過程。

打拼的過程是艱難的,他們也經(jīng)歷過付不出房租的日子,但再難也相互依靠共同扶持著前進,岳母的全情付出,也讓這個跨國小家庭獲得了更大的保障。

搶跑蹭飯綜藝模式,《親愛的,來吃飯》用日常蔬食開啟人生百態(tài)

因此,#你怎么看中國父母疼愛子女的方式?#也被包括光明日報、文匯報在內的媒體轉發(fā)探討,媽媽跨越30公里給女兒家做飯,只為孩子可以在繁忙的工作之后可以吃上一餐熱飯,這就是中國式家庭和父母的溫暖,引發(fā)出很多人的共鳴。

搶跑蹭飯綜藝模式,《親愛的,來吃飯》用日常蔬食開啟人生百態(tài)

家常菜的意義不在于它的形態(tài)有多精致,味道有多美味,一家人的溫情以及家人為了幸福彼此之間的付出和扶持,才是背后真正厚重的意義和價值所在,通過《親愛的,來吃飯》的鏡頭,中國人為了幸福生活而努力的現(xiàn)實再次被平實地傳遞了出來,中國式飯菜背后的中國式人情溫暖才是更具力量的動力,這種有關家庭的治愈模式,在日常之外,讓人們有機會重新認識到家庭人情本身的力量所在。

普通人的故事中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

都市生活,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被高樓宅門阻隔,匆忙的生活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模式也變得不似從前緩慢和從容。但實際上,人們對于交流的渴望,對于溫暖的期待,是一種社會性的本能,從未被磨滅掉。

搶跑蹭飯綜藝模式,《親愛的,來吃飯》用日常蔬食開啟人生百態(tài)

《親愛的,來吃飯》中,敲開和走進的動作本身,就是一種人與人之間藩籬的打破和距離的拉進,而每個家庭的平凡卻又不普通的故事,也讓這種交流變得更具深度和溫度,在共鳴之中,完成一種情感價值的鏈接。

搶跑蹭飯綜藝模式,《親愛的,來吃飯》用日常蔬食開啟人生百態(tài)

在節(jié)目中,可以看到蹭飯小分隊的蹭飯過程也不完全是順利的,面對陌生人的敲門,有的人也不乏戒備和冷漠,在都市生活中,人們的這種隔絕和疏離也是一種癥候所在,很多時候也能夠理解。

但盡管面臨很多的為難,蹭飯隊的藝人們還是勇敢地一次次去敲響房門,尋找合適的蹭飯家庭。也可以看到,大部分人在了解情況之后都會報以善意和溫暖,拿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餐食,這是他們內心深處溫暖外溢的最好印證。

從不乏戒備,到敞開心扉,這種人與人之間的距離,在節(jié)目中就在不斷被拉近著,而節(jié)目也通過這樣的方式將這種理念向更多人傳遞,建立彼此的交流和信任,用善意和溫暖去治愈每一個人,這也是觀眾透過節(jié)目能夠深切感受到的,讓節(jié)目在治愈模式上又多了一層價值依附。

  

評論0條評論)

全部評論